2025年暑運期間全國千萬級機場旅客吞吐量及市場變化趨勢分析

2025年09月03日

2025年暑運(7月1日至8月31日)期間,中國民航市場延續了穩健的復甦態勢。整體來看,各項核心運營指標均實現了正增長,顯示出強大的市場韌性與出行需求。2025年暑運於8月31日結束,全國民航預計運輸旅客1.47億人次,日均237萬人次,同比增長3.6%。然而,在總體向好的背景下,市場內部的結構性分化趨勢也日益明顯,為行業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。

根據CADAS數據顯示,2025年7月1日至8月31日,全國機場累計完成客運起降架次196.38萬架次,同比增長2.5%;旅客吞吐量高達2.92億人次,同比增長2.9%。整體執行率達到91.8%,客座率為85.8%,反映出市場供需關係健康,運力投放與市場需求匹配度較高。

其中境外航線的架次和旅客量同比增速分別達到11.0%和12.0%,遠超國內市場的1.9%和2.1%,成為拉動整體市場增長的核心動力。這表明國際商務及旅遊出行需求正在加速釋放。盡管國內旅客量實現了2.1%的增長,但暑運期間境內航線平均票價(含基建燃油)為961元,同比下降7.9%;座公里收入為0.551元,同比下降8.3%。這反映出國內市場競爭激烈,仍採取”以價換量”策略以維持高客座率(86.4%)。境外航線執行率高達101.4%,說明航司為滿足旺盛需求,執行了部分加班或包機計劃。而境內航線91.2%的執行率則相對常規,也反映了市場競爭下對運力投放的審慎態度。

頂級樞紐競爭白熱化:浦東機場登頂,廣州緊隨其後

全國機場暑運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.92億人次,其中,上海浦東、廣州白雲、北京首都、深圳寶安、成都天府五大機場旅客吞吐量均突破1000萬人次,合計貢獻全國總量的22%,彰顯了其在國家航空網絡中的核心地位。

在千萬級機場的第一梯隊中,競爭格局尤為激烈。上海浦東機場憑借1537.7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,超越廣州白雲機場,成為2025年暑運期間全國最繁忙的機場。同時,浦東機場旅客量同比增長5.9%,在頭部機場中增速領先,這主要得益於其國際樞紐地位帶來的境外客流快速回升。廣州白雲機場雖然在旅客吞吐量上以1440.7萬人次位居第二,但其客運架次高達9.09萬,位列全國第一,同比增長7.5%,反映出其單機承運效率或國際旅客佔比較浦東略低。北京首都機場和深圳寶安機場分別以1243.5萬和1122.7萬人次位列三、四名,保持了穩定的市場地位。成都天府機場作為”兩場一體”運營模式的代表,以1080.6萬人次穩居第五,同比增長4.5%,展現出西部地區核心樞紐的強大動能。作為面向南亞、東南亞的門戶,持續受益於區域旅遊和經貿往來,昆明長水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樣增速亮眼,同比增長7.3%,旅客和起降架次均全國排名第六。

增長亮點:區域引擎發力,市場“黑馬”湧現

在激烈的競爭中,一批區域性機場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市場策略,實現了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增長,成為本年度暑運的最大亮點。

溫州龍灣機場表現最為搶眼,旅客吞吐量和客運架次同比分別暴增11.2%和11.7%,成為名副其實的增長冠軍,反映出浙南地區旺盛的商務和旅遊出行需求。

昆明長水機場(旅客+7.3%)、烏魯木齊天山機場(旅客+7.5%)和廈門高崎機場(旅客+6.6%)等西部和東南沿海的門戶機場也表現出色。特別是烏魯木齊機場,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7.5%,排名躍升至第12位。這得益於新疆旅遊市場的持續火爆和”一帶一路”核心區的區位優勢。執行率高達104.2%,顯示出其作為向西開放橋頭堡的戰略地位和市場熱度。福州長樂機場(旅客+7.9%)和寧波栎社機場(旅客+6.3%)同樣實現了高速增長,印證了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強大的經濟活力。溫州龍灣機場(+11.2%)和銀川河東機場(+8.2%)同樣表現出色,反映了長三角外溢需求和西部旅遊熱的共同作用。

市場分化:部分機場面臨增長壓力

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。部分機場在暑運期間遭遇了負增長,如南寧吳圩機場下滑最為明顯,客運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分別下降8.1%和5.2%,市場調整壓力巨大。長沙黃花機場(旅客-2.5%)、武漢天河機場(旅客-1.9%)、濟南遙牆機場(旅客-3.0%)和天津濱海機場(旅客-4.2%)等中部及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機場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負增長的原因可能較為複雜,包括但不限於:高鐵網絡的競爭分流、區域內其他機場的崛起、特定航線結構調整、或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。

市場調整與負增長機場分析

執行率和客座率是衡量機場及航司運營效率的兩個核心指標。2025年暑運期間,各大機場在這兩項指標上表現各異,揭示了不同的運營策略和市場狀況。

“雙高”指標:供需兩旺的明星市場

執行率和客座率均顯著高於平均水平(91.8%,85.8%)的機場,是暑運期間最炙手可熱的市場。典型代表:浦東(100.1%,85.3%)、大興(100.9%,84.7%)、天府(96.4%,86.2%)、昆明(93.7%,88.1%)、烏魯木齊(104.2%,87.2%)。這些機場不僅航班計劃幾乎全部執行,甚至還有加班,同時還能保持高客座率。這清晰地表明市場需求極其旺盛,現有運力供給甚至略顯不足。這些市場主要分為兩類:一是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擁有強大腹地經濟和人口支撐的超級樞紐;二是昆明、烏魯木齊、西寧等擁有頂級旅遊資源的門戶機場。

“高執行、低客座”:運力過剩的潛在風險

高執行率伴隨低客座率,可能意味著市場競爭過度,航司為保市場份額而維持航班,但上座情況不理想。典型代表:首都(99.4%,80.1%)、廣州(97.0%,83.3%)。

首都機場80.1%的客座率在全國前十機場中墊底,廣州機場83.3%的客座率也低於平均水平。盡管它們的執行率非常高,但較低的客座率反映出在“一市兩場”格局下,部分航線或時刻的客流被大興和深圳等機場分流。航司在這些傳統樞紐的運力投放可能需要進一步優化,以提升盈利能力。

“低執行、高客座”:審慎經營的智慧

執行率偏低,但客座率很高,通常是航司主動優化、合並航班以應對市場需求不足的結果,是一種理性的經營策略。典型代表為:長沙(88.2%,88.4%)、鄭州(83.3%,88.3%)、石家莊(91.6%,91.1%)。石家莊機場的客座率高達91.1%,位列前40名機場之首,但其執行率相對正常。長沙和鄭州也呈現類似特征。這表明在面臨高鐵強力競爭的市場環境下,航司採取了更為靈活和審慎的運力投放策略,通過取消部分預期收益不佳的航班,將客流集中到少數航班上,從而確保了高客座率和單班收益。

總結與市場展望

綜合來看,2025年暑運民航市場呈現出”穩中有進、結構優化”的總體特征。基於本次暑運的數據分析,總結出以下幾個核心趨勢並對未來市場做出展望:首先,國際市場成為關鍵增長點。隨著全球旅行限制的進一步放寬和消費信心的恢復,國際航線的復甦將持續為中國民航市場注入活力,特別是對於大型國際樞紐機場而言,其戰略價值將更加凸顯。第二,市場競爭進入”價值戰”而非”價格戰”。票價的普遍下調反映了競爭的激烈,但長遠來看,單純的價格戰不可持續。未來,航司和機場需通過優化航線網絡、提升服務品質、推出差異化産品等方式,提升綜合價值以吸引旅客。第三:西部地區航空市場潛力巨大。以新疆、四川、雲南為代表的西部地區,憑借其獨特的旅遊資源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,正在成為中國民航市場最具活力的增長極。第四:機場格局動態演變。頭部機場的座次更叠、新興樞紐的快速崛起,都表明中國民航的樞紐網絡格局遠未固化。機場間的競爭與合作將更加複雜,精細化運營和戰略協同能力將是制勝關鍵。

展望未來,隨著中秋、國慶等傳統假期的到來,民航市場預計將迎來新的出行高峰。行業參與者需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變化,靈活調整運力投放和營銷策略。同時,如何平衡客運量的增長與票價水平的穩定,實現規模與效益的同步提升,將是全行業共同面臨的核心課題。

 

新聞來源 :民航資源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 :丁一璠

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,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




IMCA
MIA微信服務號
IMCA
MIA微信訂閱號